消費者行為:第九章心得

10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第11組
經2B 林昆模
經4B 張藝鐘
經4B 江姵瑩
企4A 劉建祿
這章的主題是購買情境與購後行為,購買情境是指購買當時會受到許多情境因素影響,於是,行銷者將致力於營造消費者最想購買的情境,例如麵包店,下午兩三點時,由於顧客都還不餓,於是賣相就比香味來的重要,以視覺刺激顧客,而到了五六點時,許多人開始餓了,於是麵包店便在此時出爐麵包,以香味(嗅覺)吸引客人,有時客人會因為餓了而多買幾個麵包。又如文具店,時常會在”開學前”針對學生及家長進行產品的促銷。購買情境課本中提了五個重要因素:時間、心情、特殊情境及背景、非計畫及衝動購買,還有購買環境。時間,通常消費者會希望在不影響產品決策下能多節省時間,所以便有得來速、網路購物、微波食品、到府維修等服務應運而生,而業者了解顧客在等待時會產生不愉快的感覺,為了減少這種情形發生,常有一些”技倆”,例如:麥當勞在一年多前改變點餐政策,將等候點餐服務及等候餐點分開,雖然實際上顧客等候時間並不會減少,但由於能比較快被服務到加上付費後非買不可的道理,將會大大減少顧客因為等候時間過長而放棄購買的情形產生;而電視廣告也都會在節目中穿插廣告,讓觀眾一次等待廣告時間不會太長而減少轉台的情形發生;還有國道客運業者安裝個人電視以打發乘客無聊的車程時間。心情,會對購買什麼極對產品的評價有很大的影響,例如:考試完後常會想採購一番、大吃大喝或者痛快地玩一頓,所以餐廳、KTV、電影院等這段時間生意會比較好。而通常當消費者心情好時,對產品評價較高,反之亦然。特殊情境及背景分為兩小項:1.使用背景,如各種用途的防曬油,會因使用背景而改變。2.社交與實體環境,如:全聯強調裝潢簡單是為了讓產品便宜,而麵包店裝潢好會讓顧客認為東西好吃,又如酒吧,空盪盪會大幅降低客人上前的意願,所以在空間設計上會讓人潮稍加聚集。非計畫及衝動購買,例如在結帳櫃檯常放置糖餅類,引發顧客突發衝動購買,而不會放置手機、遊樂器等需稍加思考的產品。購買環境,常被探討有三大項:1.商品形象及商店氣氛2.購買店刺激物3.銷售人員,如賣場週末總有試吃人員來提高產品銷售量。
此章另一個重點是購後行為,步驟是決策確認→經驗評估→滿意與否→後續反應,而滿意與否的判定又分為:1.期待不一致模式,期待高於實際則不滿意,反之則滿意,如台灣大學學生混的新聞事件,是因為我們對台大學生期待高,而後段學校發生這種情形或更離譜我們卻不以為意。2.歸因理論,認為一般人會把別人成功歸因環境,失敗歸因努力不足,而把自己成功歸因為努力,失敗歸因於環境。3.公平理論,消費者知覺到交易雙方公平性時,才會產生滿意。而後續反應我們又可區分三種反應:離開、抱怨、忠誠。
購後行為還有一項需要被討論,那就是產品處置,主要分為三種:保存、永久處理掉及暫時處置。

Corrine 提到...

14組 組員:戴郁虹、林宛瑩、廖婉彤、陳郁婷

上完方案評估、購買決策後,這章講的是購買情境與購後行為,真的發現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平常,在購買時會受當時的情境許許多多因素影響,可能本來沒有打算購買,但因為促銷方案,當下禁不起誘惑,衝動的掏腰包購買了,但買完回家後,可能產生一些後續反應,例如很滿意、還好有趕上這波促銷省了不少錢;也有可能後悔,當初不該這麼衝動花錢買它的,因為其實沒有這麼需要,只因為當下被便宜的價格,驅使他貪小便宜衝動的心購買了。
購買情境分為五種,其中時間是我覺得較為有趣的,網路團購的東西往往會認為排隊等待越久,表示買氣越旺越好吃,常常一等就是一個月以上,但當消費者若是到速食店排隊點餐等待時間過長就會想放棄排隊購買,因此銷售業者若能巧妙設計排隊機制,就能夠減少顧客流失,例如麥當勞的點餐排隊機制就做改變
,從原本一家店可能有4個櫃台,1位服務生負責一個櫃台的點餐及結帳,到現在的減少只開放2個櫃台,每個櫃台有2位服務生,然而消費者的排隊方式改變為一列為點餐,點完餐者至旁邊列等候。其實仔細探究,你會發現兩者的等待時間相去不遠,只是將等待時間拆開成排隊點餐時間及等候拿餐時間,但這之間的差別在於是否能夠快速點到餐,若一位剛進店裡的消費者,一看到原本4列的排隊隊伍就覺得要等很久,而選擇放棄購買離開,但新的方式會讓顧客更快速點到餐點,感覺上好像不用等很久,只是他忘了還有等候拿餐的時間。其實會發現許許多多的設計都是運用這些原理,例如電梯旁及電梯裡都裝有鏡子,就是讓大家可以因照鏡子而忽略電梯的等待時間如此長。
我們做出買東西這個決定,有時候是計畫很久的,有時候是衝動性購買,往往會發現一樣東西是我們期待已久的,當好不容易得到它時,卻覺得好像沒這麼開心與當初預期的不同,這階段就是滿意與否評定理得期待不一致,當期待過高而得到實際感受卻不如預期,就會產生失調,接著就會有後續反應,可能是口頭報怨,也可能是永遠不再去購買,另一種情況如果相當滿意,可能就會從此成為忠實顧客。

秋莉蓮 提到...

第五組

企管三A 49679087 卓華珠
企管三B 49679092 陳綺雯
企管四B 49579088 張凱棻
企管四A 49579087 阮玉媛

今天上課所討論的是購買情境與購後行為。首先,購買情境可以分為時間、心情、使用產品的特殊情境與背景及非計劃及衝動購買。

上課時用麥當勞排隊和電視廣告的例子來說明了時間的心理層面--等候理論。因為等待時間太長會讓消費考產生不愉快的感覺,所以行銷業者把等候時間巧妙的隔開或者用其他工具來讓消費者產生等候時間不太久的錯覺,事實上時間是一樣的。心情也是購買情境之一,其中的構面包括愉悅及喚醒,決定對購物環境感到正面或負面的二個構面;像是學生考完期中考都會一大班同學去看電影和吃大餐。

此外,消費者還會考慮到產品的使用情境。包括使用時的背景、週遭的社交與實體環境;消費者也會因為廣告還店內環境等因素而有非計劃性購買及衝動性購買。例如店內的顏色、光線、聲音、味道,購買點的刺激物如展示陳列、折扣優惠等。更重要的是銷售人員,消費者很容易受到銷售員的知識及建議所影響而選擇購買某項商品。像女生很多時候都會被化妝品店的銷售員指出皮膚哪裡出問題,塗上哪種護膚品就會變漂亮;所以女生出門時都會很「不小心」的買了一堆目標以外的東西。

接下來是購後行為。其中分為決策確認、經驗評價及滿意與否的評定,繼而有的是後續反應。決策確認是指消費者會有因為不想產生不愉快的感覺而去確認其決策是明智的需求,所以會去尋求正面的資訊,避開負面資訊來減少認知失調。經驗評價則說明若購買的物品是例行的,消費者不必花時間去思考就可以立刻購買且關心程度有增無減。

至於滿意與否的評定則分為期待不一致模式、歸因理論及公平理論。前者說明消費者購買前的期望沒有被達到而感到不快,像上課時舉例當在五星級飯店設喜宴吃到的菜跟平常的一樣時,就會產生不滿。

產生不滿或滿意後當然會有後續的行為:離開、發出抱怨聲或忠誠。離開是指不會再次光顧該店或買該商品;抱怨可分為向廠商、私底下或向第三人抱怨。例如光顧某家餐廳覺得不好吃,消費者可能會在顧客意見卡留下訊息,或向親友私下抱怨,或者自己在部落格寫公開的食評。這些都會影響餐廳的口碑。

從零開始的人生 提到...

第十組
宋承翰
劉育承
許宸維
林修安
陳建名

  購買活動進行前,除了會針對產品特色評估以外,選擇時,更可能受到許多情境因素的影響,這就是本章所要討論的"購買情境"。
  首先是時間的因素,時間在購買情境裡可謂至關重要,每個人有不同的時間型態(timestyle),有些人認為工作很重要,便將大部的時間安排於工作上;有些人則覺得玩樂比較重要,因此將多數時間分配在休閒活動上頭。如此相異的Timestyle便可能形成差異極大的購買行為。
  再者,時間亦有心理層面,即為"等候理論(Queuing Theory)",此指的並非絕對的時間概念,而是消費者心中所感受到的等待時間,也就是所謂的"時間感"。因此,在等待時間不變或產品價格不變之下,如何減少消費者的心理等待時間以避免產生不愉快的感覺就是行銷業者必須努力的方向。
  生活中關於等候理論的運用俯拾皆是,從最近麥當勞的服務流程改善、客運業者安裝個人電視、機場的設計到政府機關、銀行抽號碼牌的方式都體現了等候理論的實際運用。
  再來是"心情",心情購買情境是相當顯而易見的,當消費者心情好時,看什麼都漂亮、聽什麼都好聽;心情不好時,再好吃的美食都可能食之無味,因此心情亦是影響購買決策的重要情境因素,行銷人員若能掌握或甚至營造消費者的好心情,那麼對自身的產品/服務的滿意度便可能提高。
  另外尚有"使用背景(Usage context)",例如畢業典禮對於"花"的販售;男人對於金飾的購買。"社交與實體環境(Social and Phisical Surroundings)",例如全聯的裝潢簡單樸實,為的是讓消費者認為全聯應該是藉由節省不必要的裝潢花費以提供較便宜的產品,但實際上是如何就不得而知了,畢竟全聯自從當初請奧美製作的第一波廣告到現在的省錢健康操,所花費的廣告費用,相信是不容小覷的。
  第二節則是購後行為,購後階段的步驟有"決策確認"-->"經驗評估"-->"滿意與否"-->"後續反應"。
  決策確認始於消費者因購買而減少金錢所引發之認知失調,消費者會尋找正面資訊來減少認知失調的情形,故提供完整正面訊息給購買後的消費者即可減少認知失調現象。
  經驗評價則視涉入程度的高低而決定是否進行評價。
  滿意與否的評定則有以下理論:期待不一致模式、歸因理論、公平理論。
  而最後,後續反映指的是消費者在經歷滿意或不滿意的感覺後,可能有三種進一步的反應:離開、發出抱怨聲或忠誠。對廠商而言,離開的顧客畢竟是無可奈何,忠誠的顧客亦較穩定,所以重點是在抱怨的顧客上,抱怨有三種類型:向廠商抱怨、私底下抱怨、向第三人抱怨,若是向廠商抱怨則業者應感到高興,因為一來抱怨不會外流,二來亦可提供有價值的回饋;私底下抱怨與向第三人抱怨對業者的傷害才是最大的,所以業者必須努力將這兩個管道的抱怨力量轉向廠商,方法有鼓勵消費者向廠商提供意見、設置免付費服務電話、並對提供意見者給予一些好處等等諸如此類的機制。

cooper 提到...

第九組,許恪嘉 莊礎宇 李品萱 陳俊廷 羅正輝

在購買情境當中有「時間」、「心情」兩大因素,時間方面的應用如麥當勞將櫃檯人員分成點餐與送餐兩種,一來提升衛生,二來能讓顧客等候的「感覺」縮短,先付款之後也不會跑掉。或者像當年阿囉哈客運在台北到高雄的長途旅程中採用個人化娛樂﹝電視、遊樂器﹞及舒適的座位,降低等候的感覺,提升滿意度。又好比電梯旁的佈告欄、電梯內部天花板的彩繪等,都適用以消除等候時不耐煩的應用。心情方面,好比電影挑期中考週或下一週上映來吸引結束壓力後的學生、或者是畢業季節餐廳推出謝師宴的方案等,抓住消費者在心情愉快時消費力也比較強的時點。

使用背景影響消費者的情形,如原本不買花的男生當天抱著一整天;結婚時買金飾。社交與實體環境影響消費者的情形,如全聯福利中心刻意不裝潢,讓人有他真的很便宜的感覺;裝潢美美的麵包店,讓人感覺他的麵包很好吃。購買環境中的商店形象影響消費者的例子,如選擇便利商店時,會選擇7-11。更買點刺激物影響消費者的例子,如則扣訊息可以增加非計畫性購買的機率。銷售人員影響消費者的例子,如賣場中兜售試吃人員。

購後行為分為四個步驟:決策確認、經驗評估、滿意與否、後續反應(離開、抱怨、忠誠)。
決策確認代表消費者做了決策之後,會希望其決策是正確的,所以老師舉7-11為例,7-11不會在店門口擺置飲水機,因為這樣會使的購買礦泉水的客人覺得買錯了,進而影響礦泉水銷售量。而在滿意與否的評定,有三種理論可以描述,分別是:期待不一致模式、歸因理論、公平理論。期待不一致模式舉台大生上課吃泡麵為例,其實在各大學是很常見的事(雖然吃泡麵誇張了一些),但因為期待太高(因為是台大),使真實表現與期待落差很大,引起媒體注意。歸因理論舉吃飯經驗為例,水果不甜不會歸因於餐廳的錯誤,但燴飯太鹹就會歸因到廚師的錯誤了,歸因理論很有趣,簡單講是會把別人成功歸因為環境使然,別人失敗是努力不足,而自己成功歸因於自己努力,自己失敗則為環境使然,這種嚴以待人寬以待己的認知很有趣,常常我們也在這樣的情形而不自知。而最後談到公平理論,主要重點是消費者付出的價值要與得到的回饋要公平。向若是一桌三萬四的晶華酒店,但提供的食物都是假鮑魚、假燕窩的話,消費者會認為不公平、不滿意。

如果消費者在購買後經歷滿意或不滿意,通常會有三種後續反應

1. 離開:如果在使用這項產品或服務感到不滿意,消費者很有可能選擇離開,並不在光顧這家店。

2.抱怨:通常的抱怨分成三種,一種為直接向廠商抱怨,通常對於比較貴重的或耐久材會比較容易向廠商直接抱怨且廠商的反應若良好則消費者可能會再度光顧;相反的若廠商的反應不好,則該消費者對廠商的不滿程度會大增。地二種為私底下抱怨。第三種為向第三人抱怨:如投訴或訴諸法律。

3.忠誠:若消費後消費者對該商品感到滿意,則他對該品牌會建立一定程度的忠誠度。但之後還是有可能購買其他家的產品,因他也有可能對其他家產品感到滿意並且一直用同一種商品邊際效用遞減以及會期待在其他家商品上得到更高的滿意度。

當你要處理產品時,可以選擇將其保存、處理、或是暫時處置。藉由後面三個功能,可以使產品的效用達到極大化,而且不會造成浪費。一般而言產品的處置,可以經過改良,讓他更符合現在的效用,如寶特瓶切半作為植物生長的容器。或是將產品轉售或轉租給其他有需要的人,二手書店及跳蚤市場便是這樣的表現,既能讓對方拿到他想要的,自己也能獲益,達到雙贏的局面,。然而最下下策的方式,大概就屬丟棄予以回收了。

Cheng-Chia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Cheng-Chia 提到...

第13組:楊家瑋、李程嘉、郭柄賢、李孝祖
本週探討的是消費者在購買當下的情境與購後的行為,現在的消費者是越來越會精打細算,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更是如此!然而,消費者在決定要購買的同時,受到了許多外在與內在環境的干擾,本文中有提到了時間因素、心情、使用產品時的情境與背景、非計畫性及衝動購買以及購買的環境,這些種種的原因都是影響消費者在決定購買時的因素!舉例來說,前一陣子新聞報導沸沸揚揚的各大百貨周年慶,許多消費者會趁著這波特賣會好好的採買一番,就算是沒有目的的消費者也會去湊湊熱鬧,這些都跟購買環境與心情有著大大的關係。而購後行為也分為決策確認、經驗評估、滿意與否的評定與後續反應。消費者時常在購買或消費某一高涉入產品後的反應通常會希望旁人或親友們來認定此一決策是正確的,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對此產品做一滿意度的評定,對產品涉入性越高相對的期待值也隨之增高。最後是評估完後的反應,每個消費者的價值觀不盡相同,對同一商品有的人會給予正面回應,但相對就會有人反應是負面的,對於給予正面回應的消費者有很大的機會會因此而成為忠誠的消費者。

姚致宇 提到...

組員:林欣緯,姚致宇,許匡惇,莊凱富
購買行為產生前,會先有問題的確認,確認其需求,接著依據其需求搜集資料,在從其收集的資料中,評估並選擇方案,選擇出最佳的方案,決定購買,才有購買行為。然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常會受到購買情境的影響。購買情境有時間因素、心情、使用情境與背景、非季話以及衝動蓋買、以及購買環境,。時間因素中,等候的時間很重要,消費者如果等待過久,常常會打消購買意願,如麥當勞,排在最後一位的顧客常常因等候過久而未被服務到,而打消購買意願,於是麥當勞將等候線改善,等候總時間未縮短,但被服務的間距時間縮短,使顧客能只等候先前一半的時間就受到服務;而客運業者也在車上加裝電視(阿囉哈),使顧客在等候時有事情做,等候的感覺時間就會縮短。而許多店的裝潢屬於輕快愉悅,使消費者心情愉悅,增加購買意願。在海邊販售防曬乳或助曬劑、設計飯店大廳使人員流通快無太多等候人在大廳,都是特殊環境以及背景的實例。而便利商店常將口香糖、糖果,會增加消費者的非計畫及衝動購買。而店家會根據如何安排顧客購買行為而設定購買環境,麥當勞以及三商巧福希望顧客購買迅速,快速用餐結束,故店內撥放輕快速的音樂,使用桌椅為不舒適但耐用的桌椅。
購買行為結束後,消費者會對先前的經驗進行評價,若表現超過期待,則可能增加再購率進而產生忠誠,入低於其代,則可能產生抱怨以及離開。

Jelly31646 提到...

第十二組 組員:劉子綾 盧冠宇 簡芃霖 王宥琳 林芷茜
本章重點分為購買情境和購後行為兩種。
購買的情境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而有所變化,除了消費者自己願意或需要購買的因素之外,在選擇商品的時候更會受到情境因素的影響。
第一節購買情境中首先提到時間的因素,時間又細分為時間型態和心理層面,時間的這個情境因素主要決定在時間的型態,上課時談到以麥當勞來做為例子,麥當勞原本都是需要停好車下去到櫃檯點餐,可是現在有了得來速縮短了大家排隊等候點餐的時間,使得時間緊迫的人對於麥當勞就有更好的評價,而建立有時間需求的客戶的忠誠度,時間的另外一個層面就是心理層面,心理層面也就是等候理論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客運來說以往消費者總是會覺得旅途很漫長,因此業者就在車上裝置了電動、電視等的額外服務可以讓旅客在乘坐的過程中比較容易消磨時間,也就不覺得坐客運是件痛苦且漫長的事情了。
再來提到的是心情的因素,心情購面包含了愉快和喚醒,而消費者的心情絕對會影響購買的決策,例如: 以暑假來說,普遍的學生心情都會是愉快的,這個時候又加上廣告的喚醒,很多的電影、電視劇、CD的發行、演唱會…等都會使學生們有了比平常更多的消費,又或者業者可以在自己的店面撥放愉快的音樂,或者撥放愉快的節目,也可能會使消費者增加愉快的心情來進行更多的消費,也可以讓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下來要討論的就是消費者在使用產品的特殊情境跟其背景,這種情境包含了消費者使用時的背景跟其使用時週遭的社交跟實體環境;使用的背景就是消費者消費最基本的需求,需要什麼就去買什麼,例如:女生在夏天就會需要購買隔離係數高一點的和清爽一點的保養品,因為夏天比較炎熱皮膚較容易曬傷和出油…等,到了冬天,女生們就會想要選擇保溼度高一點的產品,來應付冬天乾冷的天氣,又例如:男生在重要的時刻需要送女生花,因此就會去花店訂花、買花,但是平常沒事也不會拿花到處走,這是使用背景最好的例子;社交與實體環境就是消費者的生活行為上的社交所造成的需求和實體環境給消費者帶來的感受,以社交來說,例如:現在是一個明星他想要去度假那麼他必須選擇的是隱私權高一點的度假飯店而不是人擠人的度假勝地,那麼他就可以自在的度假而不需要一直防止別人發現他或是怕別人一直偷拍他,以實體環境來說就是實體店面直接給消費者的感受,例如:全聯福利社他們強調不打誇張不實的廣告,因為免除了廣告費,爲的就是給消費者最便宜的消費,可是店面明亮而且消費較其他賣場便宜,進而吸引喜歡店面乾淨明亮又可以買到便宜貨的消費者。
再來是非計畫性及衝動性的購買也是購買情境很重要的因素之一,非計畫性的購買很常發生在我們生活中,例如:在家樂福…等賣場他們都會要求員工在產品的擺放上需要把不容易被發現的商品擺在明顯的位子,然後再打出特價或買一送一或是買就送贈品…等吸引消費者,許多消費者在看到有優惠的時候就會想說剛好現在在促銷就買吧!反正用的到,於是就在推車中加了一項沒有在購買菜單中的商品,而衝動性的購買就會很常發生在女性消費者身上,當他們到了一間很熱情的店員的店,而店員不停的告訴他們這是最後一件了,再不買就買不到了,在你身上超好看的顯示出你的氣質了…等推銷的話語的時候,不理性的消費者就會購買,後來回家才會發現其實這件商品很普通或買貴了。
最後是購買環境,最常被講到的有三項:1.商店形象與商店氣氛2.購買點的刺激物3.銷售人員,我認為其實這項因素和上面所提到的非計畫性及衝動性的購買因素類似,商店中的燈光打的明亮放的音樂較為輕快加上擺放商品的位子得宜,而銷售人員很會向消費者推銷那是必定消費者會給予很高的評價的。
購後的行為主要會經過四個步驟:決策確認、經驗評估、滿意與不滿意、進一步的反應;決策的確認就是消費者在決策後消費者強烈的需要別人給他們強烈的認同來贊同之前的決策,因此對於業者而言,銷售人員再一次強調產品的特色才能減少購後的認知失調;經驗的評價是消費者使用過後自己所給的商品所打的成績;滿意與否的評定有不一樣的期待模式,所說的是消費者對於商品所期待和使用過後的感想有不一樣的感受和歸因理論就是人們就是在用過商品後對商品的解釋和公平理論就是消費者知覺到獲得相當的利潤後產生公平的感受而產生的滿意感受;而後續的反應就是離開、對業者發出抱怨或是繼續忠誠。

peggy25810 提到...

第四組
張映婕、林鈺璇、詹述親、郭斐婷、呂宜樺、許佳琳

進行購買活動前,除了可能會針對產品特色評估外,選購時,也可能會受到許多情境因素的影響,若購買情境操作得很好,就會有很好的銷售額,像是下午2~3點時,對蛋糕而言,賣相會比香味更重要;在5點時,烤麵包的香味可刺激快要產生的需求,此時香味又比賣相更重要了,因此行銷業者會致力於營造消費者最想要的情境。
情境因素包含1.時間,大部分的人通常會因人很多、排隊時間長,產生不愉快的感覺導致決定不買,麥當勞的零時差管理就是相當成功的案例,而客運裡安裝個人電視,可以消磨時間,但是公車裡裝的電視又是為了什麼(內容無趣又常常不開)?不過人真的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假如去吃一份1000元的高級西餐廳,若店家沒有設法讓消費者在餐廳待2小時以上,消費者就會覺得價格太貴。2.心情 3.使用情境,ex全聯,其賣場擺設較其他店”拙”,其實是要讓消費者對該店產生廉價的感覺4.非計畫及衝動購買 5.購買環境,例如:有高級裝潢的麵包店,會使消費者感覺上比較好吃。
購後過程的步驟是決策確認→經驗評估→滿意與不滿意→進一步的反應。在消費者決策後,要讓消費者經確認,覺得自己是對的,而且購買會產生經驗和評價,尤其是涉入高的產品或服務,然而對產品所產生的評價是會依期待與真實之間的距離而受影響,猶如最近的台大事件,會被如此擴大化就是因大眾對它的期望太高,另外歸因和公平理論也會左右滿意與否,最後在經歷以上的過程後,消費者可能會選擇離開、抱怨或是忠誠於該產品。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