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行為:論文賞析回答問題--->報導式廣告之混淆效應對廣告效果的影響-識破效應之干擾作用

本篇文章的全文網址有誤,應該是
http://www.airiti.com/ceps/ec_en/ecjnlarticleView.aspx?jnlcattype=1&jnlptype=2&jnltype=466&jnliid=3167&issueiid=67415&atliid=1128534

論文全文,請參閱

除了閱讀心得,請額外回答下面問題

1. 這個研究所說的報導式廣告,英文是什麼? 意思是甚麼?


2. 這個研究中,受訪者有多少人?

3. 研究的主要結論是甚麼?

15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第十四組
49579013 廖婉彤
49579024 戴郁虹
49579055 林宛瑩
49675007 陳郁婷

報導式廣告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廣告,它與置入性行銷不同,更與公共報導不一樣。「置入性行銷」在目前已經是一種被廣泛應用的行銷方式,常見的手法是節目當中包裝商品,或著是將公關行銷包裝成新聞事件。比方說在電視連續劇中的一段劇情刻意強調、融入某件商品,讓觀眾在收看節目時,同時達到廣告宣傳的效果。而公共報導在本質和效能上,與廣告是不同的傳播方式。廣告是付費的,經由廣告主購買媒體時間或版面, 將訊息呈現給消費者, 而公共報導通常是免費的,由公關人員主動發給記者消息稿, 也就是廣告主不付費購買媒體時間或版面,公共報導的刊出與否、刊登內容及方式都是由媒體來決定,記者參考這類消息稿後,加以求證並去蕪存菁,再以新聞報導方式呈現。
消費者在作購買決策前,通常會先做資訊蒐集,尤其是對高涉入及高關心度的產品,而廣告也是一種消費者資訊蒐集的方式,藉由廣告傳遞的產品訊息,消費者可以增加對產品的知識及品牌的認知。但消費者往往對廣告也會存有戒心,認為「老王賣瓜,自賣自誇」,所以消費者通常不會輕易地全盤接受廣告中透漏的訊息。而報導式廣告,消費者有時會將它誤認為一般報導,而對其失去戒心,容易相信其客觀性,而被說服。然而一旦被消費者識破報導式廣告就是廣告時,反而會因為感覺受騙,而降低此廣告效果。

1. 這個研究所說的報導式廣告,英文是什麼? 意思是甚麼?
報導式廣告的英文"advertorial"是由"advertisement"(廣告)與"editoral"(編輯)兩個字所組成,中文也可稱做新聞式廣告、說明式廣告、社論式廣告、編輯式廣告或廣編稿。代表其是一種設計來傳送閱讀文章體驗的廣告,看起來像報導文章,但其功用像廣告。

2. 這個研究中,受訪者有多少人?
300人。共計300 份問卷,回收問卷258 份,扣除無效問卷15 份,有效問卷最後共243 份。

3. 研究的主要結論是甚麼?
研究發現報導式廣告確實會混淆消費者,使消費者誤以為報導式廣告就是一般報導,而隱含型報導式廣告比顯著型報導式廣告更能混淆消費者,其讓消費者深信所閱讀的是一般報導,而相信其客觀性,並對廣告內容深信不疑。而當消費者越被報導式廣告所混淆,此廣告效果較高,但僅廣告態度顯著較高,而消費者在對品牌態度和購買意願上卻沒有顯著差異。如果消費者發現原來報導式廣告其實是廣告,因為心理上害怕因受騙損失利益,及道德上對欺騙行為的譴責,廣告效果反會因此顯著較低。在廣告效果的子項目廣告態度、品牌態度及購買意願的結果也是一致。

ko-chia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ko-chia 提到...

49679007羅正輝
49679022許恪嘉
49679036李品萱
49679084莊礎宇
496790 陳俊廷
本篇論文探討「報導式廣告之混淆效應對廣告效果的影響」,所謂的報導式廣告,即所謂的廣告新聞化,將廣告以情報的、類似新聞的模式來傳遞,舉凡雜誌中風格類似專欄卻非專欄的圖文、電視新聞報導某家美食餐廳有多熱門等如是。結果證實報導式效果比一般的好,又隱含型比顯著型好,但兩著若被識破時,隱含型會有較差的廣告效果。是故以顯著報導式可有普遍較好的效果,大家心理也有個底,當做情報待改日親自證實也可,但隱含式的被識破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讓人感覺過於做作(重點是還沒做好)。而部落格風行一段日子後,許多名人也被廠商視為意見領袖找上,希望能試用後寫篇報導,也是顯著的報導式廣告。
其實這在生活中很容易發現,例如,之前在看三立的偶像劇,劇中有一對夫妻,每次老婆感覺不舒服,或疲累想睡覺,老公就會說:吃顆奇異果吧!對身體好!或爺爺臥病在床時,也是說:「來,喝杯奇異果汁,補充維他命C,身體好的快!」亦或是其實很多時候,在新聞報導裡面也會穿插一些活動或小吃攤的介紹,像今天的新聞就有後火車站萬聖節PARTY的活動報導,附帶了一些商店的特價資訊。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來看,這個所謂「報導式廣告」的刊目(如壹週刊)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對於如健康食品一類的廣告放在篇目裡面的一小版面,態度端看讀者對於此廣告的涉入程度以及廣告原本的性質(顯著性 or 隱含性)。混淆程度高,容易被識破,導致消費者購買慾望下降。這和product placement不同的地方是置入性行銷是在消費者注意的地方一直刻意性重複同樣的東西,加深消費者對於產品的印象或推廣知名度,漸而達到宣傳效果。

問題回答

1. 這個研究所說的報導式廣告,英文是什麼? 意思是甚麼?
報導式廣告的英文"advertorial"是由"advertisement"與"editoral"兩個字
所組成,中文也可稱做新聞式廣告、說明式廣告、社論式廣告、編輯式廣告或廣編稿。代表其是一種設計來傳送閱讀文章體驗的廣告,看起來像報導文章,但其功用像廣告

2. 這個研究中,受訪者有多少人?
本研究共有問卷共三頁, 填答問項部分共兩頁。整份問卷之所有填答部份皆由同一位受測者完成。本研究共有五個實驗組,每組發放60 份問卷,共計300 份問卷,回收問卷258 份,扣除無效問卷15 份,有效問卷最後共243 份。各組回收率從75%~88%不等,問卷回收率為86%,回收之有效率為94%, 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1%
3. 研究的主要結論是甚麼?
本研究發現報導式廣告確實會混淆消費者,使消費者誤以為是一般報
導,而隱含型報導式廣告比顯著型報導式廣告更能混淆消費者,讓消費者深信所閱讀的是一般報導,混然不知報導式廣告是廣告(假設H1)。而當消費者越被報導式廣告所混淆,對消費者的廣告效果較高, 但僅廣告態度顯著較高,而品牌態度和購買意願卻沒有顯著差異(假設H2)。如果消費者識破報導式廣告,發現原來報導式廣告其實是廣告,因為心理上害怕因受騙損失利益,及道德上對欺騙行為的譴責,當消費者越被報導式廣告混淆,被欺騙的的感覺越強烈,廣告效果反會因此顯著較低。在廣告效果的子項目廣告態度、品牌態度及購買意願的結果也是一致(假設H3)。

Unknown 提到...

第11組
49573022張藝鐘 49573066 江姵瑩

這次的論文是“報導式廣告之混淆效應對廣告效果的影響─識破效應之干擾作用”。所謂的報導式廣告是指,雖然是廣告但卻以很像新聞或報導的方式來呈現,使人沒注意到而誤以為是新聞並相信。本實驗將廣告分為一般廣告及報導式廣告,其中報導式廣告又可分為隱藏式及顯著式。實驗以輔仁大學的學生分為隱藏式、顯著式、一般、被識破的隱藏式、被識破的顯著式,分為每組各60人的五組,並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來了解廣告混淆程度及被識破後對廣告態度、品牌態度、購買意願的影響。
實驗中假設,就效果而言,報導式比一般式大、隱含式比顯著式大;高混淆度比低混淆度的廣告效果、品牌態度、購買意願好:而識破存在時,混淆度大的比混淆度小的廣告效果、品牌態度、購買意願來得差。最後,實驗的結果是─1.造成混淆得程度:隱含式 > 顯著式 > 一般式;2.效果而論,不論是廣告態度、品牌態度、購買意願皆是隱藏式 > 顯著式;3.當混淆存在時,混淆度高的廣告知效果差於混淆度低的。
關於本次的實驗,我們想其結果是很符合直覺的。因為,就直覺而言,一般我們理所當然的會認為廣告因為牽涉刊登者的利益,是以其對於產品的敘述自然是經過美化的,相反的,報導因為經由第三人之手,故公正度較令人信服。所以,當我們將廣告誤以為是報導時,自然會對其中的內容更加的信賴,但可想而知,當我們發現信賴的報導訊息原來是廣告時,受騙的感覺會加倍的使我們對廣告、產品的態度下降,進而影響購買意願。所以說,如果賣家要登高混淆度的廣告的話應該要有不要被消費者察覺的技巧,不然就要有產生反效果的覺悟了!

1. 這個研究所說的報導式廣告,英文是什麼? 意思是甚麼?
Ans:報導式廣告的英文"advertorial"是由"advertisement"(廣告)與"editoral"(編輯)兩個字所組成。
2. 這個研究中,受訪者有多少人?
Ans:300人。共計300 份問卷,回收問卷258 份,扣除無效問卷15 份,有效問卷最後共243 份。

Unknown 提到...

第11組
經2B 林昆模
企4A 劉建祿
本篇論文在探討「報導式廣告之混淆效應對廣告效果的影響」,報導式廣告在本質上就是廣告,因為開宗明義就說是廣告,所以並沒有所謂道德倫理問題,它與置入性行銷不同,置入性行銷在目前已被廣泛使用在行銷上,課程上提到祖師爺是"慾望城市"這部影集,它巧妙利用影集劇情將商品包裝上去,讓觀眾無形間便接受了商品的訊息。到現在,在我們生活中總是充斥著這種置入性行銷,例如:我們可見到劇情裡演員用著某品牌筆電,並對此大聲讚揚,由於這種手法雖然是很常見並且效果良好,但是由於法律明文禁止,有欺騙消費者之嫌,於是"報導式廣告"便應運而生,它將廣告資訊以新聞報導、情報式的方式呈現,例如:報紙裡常見廣告特刊裡會有一些某商品的報導,藉由新聞文字讓讀者因為"新聞本身賦予的公信力"而去相信,並且購買,以達到業者行銷的目的,卻不小心忽略了它只是個廣告。
論文研究結果呈現,這種廣告方式的確比一般廣告更容易吸引消費者,實驗以輔仁大學的學生分為隱藏式、顯著式、一般報導、被識破的隱藏式、被識破的顯著式五組,實驗結果中混淆效果性:隱藏式>顯著式>一般式,而高混淆性的品牌態度、廣告效果、購買意願皆比低混淆性佳。但,當識破存在時,高混淆性的各項效果卻比被識破的低混淆效果下降相當多,這個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用生活經驗來做解釋,當我們將報導與廣告混淆時,理所當然會去相信報導裡呈現的效果,但一被消費者識破這原來只是個廣告時,人都有種受騙而不願意去購買的心理,對業者的信賴度反而會大打折扣。所以,業者在從事這種報導式廣告時,應注意當心是否會有識破效應產生,如何以高混淆行銷技巧來獲取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否則,將會造成反效果,得不償失!

問題回答
1. 這個研究所說的報導式廣告,英文是什麼? 意思是甚麼?
報導式廣告的英文"advertorial"是由"advertisement"與"editoral"兩個字所成,直譯為”編輯式廣告”。表示它是一種利用文字編輯的廣告,看起來像報導文章,但其本質卻是廣告

2. 這個研究中,受訪者有多少人?
本研究共有五個實驗組,每組發放60 份問卷,共計300 份問卷,回收問卷258 份,扣除無效問卷15 份,有效問卷最後共243 份。各組回收率從75%~88%不等,問卷回收率為86%,回收之有效率為94%, 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1%
3. 研究的主要結論是甚麼?
本研究發現報導式廣告確實會混淆消費者,而隱含型報導式廣告比顯著型報導式廣告更能混淆消費者,讓消費者深信所閱讀的是一般報導。但如果消費者識破報導式廣告,發現原來報導式廣告其實是廣告,因為心理上害怕受騙,及道德上對欺騙行為的譴責,當消費者越被報導式廣告混淆,被欺騙的的感覺越強烈,廣告效果反而顯著較低。在廣告效果的子項目廣告態度、品牌態度及購買意願的結果也是一致。

Unknown 提到...

第五組

企管三A 49679087 卓華珠
企管三B 49679092 陳綺雯
企管四B 49579088 張凱棻
企管四A 49579087 阮玉媛

本篇論文主要是在探討報導式廣告對消費者的混淆效應的高低,還有消費者如識破廣告後的反應──識破效應,最後消費者對此的廣告效果。另有一相類似的手法──置入性行銷,把產品置入在電影、電視、電腦遊戲等媒體中,從而達到推銷效果。報導式廣告多把產品置入在新聞、週刊媒體等報導中,利用人們對報導媒體的可信度來減低消費者對廣告的戒心,混淆了消費者的耳目(混淆效應),讓消費者樂於接受產品。但是報導式廣告偽裝的再像報導,還是可能會被消費者發現。當消費者識破報導式廣告其實為廣告,而非原本認知的一般報導時,也就是識破效應,同時會否因感覺到被混淆或欺騙而影響到廣告效果。其中廣告的類型有顯著型/隱含型報導式廣告以及一般廣告,廣告的效果包括廣告態度、品牌態度、購買意願等。而混淆效應最高的是隱含型,其次是顯著型,最底的是一般廣告。最後消費者如識破了廣告,被欺騙的感覺會隨著混淆程度而增加,也就是說對產品感到反感,廣告效果降到最低。其實現今的廣告己經是無處不在,無孔不入,消費者不斷的接受廣告訊息,有些是很明顯的,有些是潛在的,故有時候少不了會有被騙的感覺,經一事長一智,消費者也越來越精明了,所以賣家如要鋌而走險的採用高混淆度的廣告時,要有被消費者識破的心理準備。

1. 這個研究所說的報導式廣告,英文是什麼? 意思是甚麼?
答:報導式廣告的英文"advertorial"是由"advertisement"(廣告)與"editorial"(編輯)兩個字所組成。也可稱作新聞式廣告、說明式廣告、編輯式廣告等,以報導文章,新資訊等形式,但實質上是廣告。

2. 這個研究中,受訪者有多少人?
答:本研究共有五個實驗組,每組發放60 份問卷,共計300 份問卷,回收問卷258 份,扣除無效問卷15 份,有效問卷最後共243 份。

3. 研究的主要結論是甚麼?
答:本研究的結論為廣告可分為顯著型/隱含型報導式廣告以及一般廣告,利用報導式廣告來產生混淆效應,讓消費者相信廣告上的產品。其中混淆效應最高的是隱含型報導式廣告,其次是顯著型報導式廣告,最低的是一般廣告。當識破效應存在時,不管混淆效應高或低,消費者的廣告效果(包括廣告態度、品牌態度、購買意願)都抱有較差的態度。

fuwu13 提到...

林修安 陳建名 宋承翰 許宸維 劉育承

這一篇的論文,主要是來討論「報導式廣告之混淆效應對廣告效果的影響
—識破效應之干擾作用」,研究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報導式廣告或置入式行銷已成為各廠商相繼使用的促銷手法,看似公正的報導,其實是廣告,利用媒體原有的公正性,以報導之名,行廣告之實,藉此企圖混淆消費者。
作者在設計這個實驗的時候,將廣告分為一般廣告及報導式廣告兩種,其中報導式廣告又可分為隱藏式及顯著式,來探討社會大眾混淆反應的差別。另外,為了解識破效應對混淆效應與廣告效果的干擾作用,將顯著型與隱含型報導式廣告,皆加入識破因子,告知受測者為廣告。所以整個實驗,將分成五組來進行,分別為,顯著型報導式廣告、隱含型報導式廣告、一般廣告、顯著型報導式廣告- 識破及隱含型報導式廣告- 識破等。這個研究是以iPod mp3 隨身聽做為實驗產品,進而選擇PC HOME 電腦家庭雜誌,作為本研究的實驗媒體,故實際調查所有在PC HOME出現,關於iPod mp3 隨身聽的相關報導與廣告。實驗的族群則是以就讀輔仁大學管理學院的學生為主。最後的結果,混淆效應最高的是隱含型,其次是顯著型,最底的是一般廣告。最後消費者如識破了廣告,被欺騙的感覺會隨著混淆程度而增加,也就是說對產品感到反感,廣告效果降到最低。

1.這個研究所說的報導式廣告,英文是什麼? 意思是甚麼?
報導式廣告的英文"advertorial"是由"advertisement"與"editoral"兩個字
所組成

2.這個研究中,受訪者有多少人?
這個研究總共發放300份問卷,回收問卷258份,扣除無效問卷15份,有效問卷最後共243 份

3.研究的主要結論是甚麼?
本研究發現報導式廣告確實會混淆消費者,使消費者誤以為是一般報導,而隱含型報導式廣告比顯著型報導式廣告更能混淆消費者,讓消費者深信所閱讀的是一般報導,混然不知報導式廣告是廣告。如果消費者識破報導式廣告,發現原來報導式廣告其實是廣告,因為心理上害怕因受騙損失利益,及道德上對欺騙行為的譴責,當消費者越被報導式廣告混淆,被欺騙的的感覺越強烈,廣告效果反會因此顯著較低。

盧冠宇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盧冠宇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盧冠宇 提到...

第十二組
組員:劉子綾 盧冠宇 簡芃霖 王宥琳 林芷茜

這次的論文題目主要是在探討「報導式廣告之混淆效應對廣告效果的影響」,越來越常發現,打開報紙或是雜誌、期刊,廣告版面所佔的比例越來越重,而報導式廣告就是將廣告以類似新聞播報的方式呈現在大家眼前,容易讓讀者誤以為是新聞進而相信這篇報導的真實性。
報導式的廣告多把廣告放在新聞或是週刊媒體中,混淆讀者讓讀者降低警戒心提高廣告的可信度。除了在平面的版面上以外,我們也會發現有時候在觀看電視劇或是電影時,常常會有出現某種商品的畫面,這也是一種達到宣傳效果的方式,因為無形中閱讀者便會默默的接受廣告商品的訊息。而報導式的廣告,因為文字讓讀者往往忽略它只是廣告,所以無形中就達到的業者的目的。
在論文的研究結果中顯示,以這種方式呈現的廣告方式,果然更容易吸引讀者的目光。當報導式廣告被讀者認同接受,讀者便會當作是一般報導,相信廣告的真實性,但反過來講,由於顧客在選擇購買商品前,通常都會蒐集資訊,藉由資訊瞭解商品的價值性,一但讀者識破報紙或是雜誌、期刊上的報導式廣告只是廣告時,此廣告就不會達到目的,反而會降低廣告的效果。





問題回答:
1、這個研究所說的報導式廣告,英文是什麼? 意思是甚麼?
報導式廣告的英文"advertorial"是由"advertisement"與"editoral"兩個字所組成,中文也可稱做新聞式廣告、說明式廣告、社論式廣告、編輯式廣告或廣編稿。代表其是一種設計來傳送閱讀文章體驗的廣告,看起來像報導文章,但其功用像廣告。

2、這個研究中,受訪者有多少人?
本研究共有五個實驗組,每組發放60份問卷,共計300份問卷,回收問卷258份,扣除無效問卷15份,有效問卷最後共243份。

3、研究的主要結論是甚麼?
研究發現報導式廣告確實會混淆消費者,使消費者誤以為是一般報導,而隱含型報導式廣告比顯著型報導式廣告更能混淆消費者,讓消費者深信所閱讀的是一般報導。而當消費者越被報導式廣告所混淆,對消費者的廣告效果較高, 但僅廣告態度顯著較高,而品牌態度和購買意願卻沒有顯著差異。如果消費者識破報導式廣告,發現原來報導式廣告其實是廣告,因為心理上害怕因受騙損失利益,及道德上對欺騙行為的譴責,當消費者越被報導式廣告混淆,被欺騙的的感覺越強烈,廣告效果反會因此顯著較低。在廣告效果的子項目廣告態度、品牌態度及購買意願的結果也是一致。

林欣緯 提到...

第7組
林欣緯,許匡惇,莊凱富,姚致宇,李孝祖

將廣告以新聞的方式表現出來,目的是用來混淆消費者,讓消費者誤以為是一般報導進而達到廣告效益,而經過研究(在輔仁大學內分為隱藏式、顯著式、一般、被識破的隱藏式、被識破的顯著式,每60人為一組,並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來了解廣告混淆程度及被識破後對廣告態度、品牌態度、購買意願的影響。)
發現報導式的廣告若能成功混淆消費者他的廣告效果比一般廣告還要大,而隱含型又比顯著型要來的好,高混淆度比低混淆度的廣告效果、品牌態度、購買意願好,但是若被消費者識破時,則完全相反,高混淆度比低混淆度廣告效果、品牌態度、購買意願低
而經過這個研究套用在現實生活中,設想如果我們看到這個報導式的廣告因為誤以為是報導而去詳讀這就達到廠商所需要的效果,若我們發現這其實已報導之名行廣告之時,我們會有被欺騙的厭惡感反而大幅降低他的廣告效果,而又不能太過模糊使消費者看不懂,所以成功的報導式廣告就是要在能夠在成功混淆消費者的情況下要能達到廣告效果

問題回答:
1這個研究所說的報導式廣告,英文是什麼? 意思是甚麼?

答:報導式的廣告英文是advertorial,而是由advertisement與editoral兩個字所組成,中文可以叫作編輯式廣告或者是報導式廣告

2這個研究中,受訪者有多少人?

答: 這個研究總共發放300份問卷,回收問卷258份,扣除無效問卷15份,有效問卷最後共243 份

3.研究的主要結論是甚麼?

答:本研究發現報導式廣告確實會混淆消費者,使消費者誤以為是一般報導,而隱含型報導式廣告比顯著型報導式廣告更能混淆消費者,讓消費者深信所閱讀的是一般報導,混然不知報導式廣告是廣告。如果消費者識破報導式廣告,發現原來報導式廣告其實是廣告,因為心理上害怕因受騙損失利益,及道德上對欺騙行為的譴責,當消費者越被報導式廣告混淆,被欺騙的的感覺越強烈,廣告效果反會因此顯著較低。

薛蓉蓉 提到...

  第四組 薛心瑜,陳靜怡,蔡佳芸,薛蓉蓉,王俊婷

  這次的論文要討論的是,報導式廣告之混淆效應對消費者的影響,報導式廣告毫無疑問是廣告的一種形式,但是他是以報導的方式來表達,這樣的手法會將廣告本身包裝得不那麼地「商業」,就像從一個中立的立場來看產品,然後告訴大家產品的優點,類似的手法還有很多,像是由穿著白袍的人來演出潔牙產品廣告、健康產品廣告,這樣的表達方式跟報導式廣告都有讓人以為是一個中立、公正、專業者在推廣「好」產品的混淆效果。

  這樣的廣告,如果成功混淆了消費者,也就是讓消費者誤以為這是一則報導而非廣告,那麼就能收到很好的廣告效果。但是這樣的廣告也會有沒辦法達到效果的時候,就是一旦讓消費者查覺到這則「報導」的本質其實只是一則廣告的話,非但達不到廣告的效果,還會大大的降低消費者的信任跟好感度,因為消費者會有被欺騙、被背叛的感覺。

  1.這個研究所說的報導式廣告,英文是什麼? 意思是甚麼?
  報導式廣告的英文「advertorial」,是由advertisement(廣告)和editoral(編輯)所組合而成的。

  2.這個研究中,受訪者有多少人?
  研究總共發出300份問卷,並回收285份問卷,扣除15份無效問卷之後,最後的有效問卷為243人。

  3. 研究的主要結論是甚麼?
  本論文將報導式廣告分為隱含性和顯著性兩種,並比較其在被識破跟未被識破的狀況下所收到的廣告效果,結論是隱含性的廣告更能夠達到混淆效果,使得消費者相信這一則報導是一個在中立立場下所被寫出的客觀事實,因此提高他們對該產品的信任感,但是一旦廣告的混淆技巧被消費者識破,就會造成反效果,消費者將會對此則廣告甚至是該產品產生一種厭惡感,因此廠商如果要使用報導式廣告,那麼呈現的手法該如何不被消費者查覺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提高廣告效果不成還會收到反效果。

Unknown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第13組
楊家瑋
李程嘉
郭柄賢
本論文在探討報導式廣告之混淆效應對廣告效果的影響,而報導式廣告與置入性行銷的差別在於置入性行銷常見的手法是節目當中包裝商品,例如在電視連續劇中的刻意強調、或一直提到某件商品,讓觀眾在收看節目時,同時達到廣告宣傳的效果。而報導式廣告本身就是廣告,多把廣告放在新聞或是週刊媒體中,讓讀者誤認自己在閱讀的是篇報導,藉由混淆讀者來提高廣告效益,另外報導式廣告本身就是廣告因此和置入性行銷不同,沒有道德上的問題。
研究發現雖然以這種報導式的方式出現的廣告,容易吸引讀者的目光,因為乍看之下是一篇報導,所以會增加讀者對廣告的真實性,在消費者被混淆或混淆度較高時的廣告效果、品牌態度、購買意願好。但是若被消費者識破時,會由於消費者有被欺騙的感覺,所以無法達到好的廣告效果。因此報導式廣告是否會不會被消費者識破,會大大影響廣告的成敗。
1.報導式廣告的英文「advertorial」,直譯為「編輯式廣告」,是一種利用文字編輯的廣告,看起來像報導文章,但其本質卻是廣告
2.本研究共計300份問卷,回收問卷258份,扣除無效問卷15份,有效問卷最後共243份。
3.研究發現報導式廣告相較於一般廣告確實更會混淆消費者,而隱含型報導式廣告比顯著型報導式廣告更能混淆讀者,讓消費者認為所閱讀的只是一般報導,無法察覺出是報導式廣告,而且混淆效應對於廣告效果有顯著影響。當消費者沒有事破時會有較佳的廣告效果,如果消費者識破報導式廣告,發現原來報導式廣告其實是廣告,會因為道德上的譴責和心理上害怕受騙,而降低廣告效果。

呂宜樺 提到...

第4組 郭斐婷,詹述親,呂宜樺,張映婕,林鈺璇,許佳琳
  這篇論文還蠻生活化的,剛看到就馬上想到捷運發的那些報紙,還有自由時報或聯合報的周末副刊,因為很愛看所以就有注意到。舉例來說,先講捷運的:可能有兩面的刊幅是在講化妝技巧,零星的散布了一些使用產品在旁邊,這時候如果發現產品都是同一家的,蠻明顯就可以發現那是廣告,也有另種情形是產品都是當季各家的新品,那就可能是各家廠商拿產品去請公關寫的,不然為什麼不寫真正經典好用的東西呢?再來就是周末副刊,有時候他會推薦你假日好去處,時常會有一大篇幅在講同一個度假村或是你覺得該地某玩點不錯他卻完全沒寫,這又是另一種廣告,看起來像在推薦好東西,實質上只是推銷而已。
  另外要提的是,看這篇論文的時候,就對於他為什麼會選ipod還一連選五代感到非常不可思議,雖然他可能是怕每家廠商的廣告手法不同,所以才選同一家,但是這樣也太奇怪了,重點不是應該放在有沒有識破廣告嗎?況且Apple真的太有名了,拿這家的東西來做問卷有點不切實際,更何況他做問卷的族群只有大學生,Apple行銷這麼成功,而且主力就是年輕人,大學生中要找出不喜歡這牌子的應該很少,我目前聽過最糟的評語也不過就是"蘋果噢,很普通,並沒有比較好啊!",當然他自己最後建議也有提到用Apple會無法排除因知名度或聲譽造成的影響,但他選用Apple的理由是"為了符合報導式廣告在實務上的使用情形",這點應該還有很多其它牌子可以做到吧,諸如SAMSUNG、SONY、創見之類的,他們的報導式廣告隱性顯性都有,這樣可以排除較多外在因素,實驗結果才會比較令人信服。
  基本上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主題,因為很生活化,偶爾看到隱藏性廣告時,能把它認出來也蠻有趣的,不過就是會抱持一個比較懷疑的態度,因為他用這種方式在廣告,產品到底是不是真的不錯還是唬人就不知道了。缺點就像上一段所提的,他的樣本族群太狹隘,拿來出題的產品又選的不好,如果能改善應該會是一篇很有說服力的論文。

1. 這個研究所說的報導式廣告,英文是什麼? 意思是甚麼?
Advertorial,外型像報導或新知,實質上是廣告的文章。
2. 這個研究中,受訪者有多少人?
300人,但只回收了258份,扣除掉無效15份,能用的只有243份。
3. 研究的主要結論是甚麼?
報導式廣告的確會混淆消費者,讓消費者誤以為是一般報導,且隱含型報導式廣告比顯著型報導式廣告更能混淆消費者。消費者越被報導式廣告所混淆,對消費者的廣告效果較高,品牌態度和購買意願則沒有顯著差異。如果消費者識破報導式廣告,廣告效果反會因此顯著較低,廣告態度、品牌態度及購買意願的結果也是一致。

標籤